创客教育探索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你们在大谈创客教育时,娜娜老师到底在想些什么

QQ截图20160114084937

我是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关注“创客”及“创客教育”的。那会儿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很少能看到小伙伴们转发关于国内创客空间或创客教育机构的文字,我只有在各大英文创客教育网站上瞎逛,后来我厚着脸皮进了一个又一个创客教育群,开始接受创客精神的洗礼。自从国务院办公厅在今年两会前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万众创业、大众创新”八个大字被写进了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理在今年春天去参观了深圳的柴火创客空间,忽如一夜春风来,我的朋友圈中千万关于创客的报道如梨花绽放,一夜之间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创客”一词摇身变为“创业”的同义词,我真还有点不太适应。我猜想这种“新常态”除了跟政府政策推动有直接关系外,也可能跟我们所说的语言有着间接的关系,毕竟“创客”和“创业”两个词的中文字面同根,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而英文中的maker、tinker就很难让人立即联想到entrepreneur或者start-up.

想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追根溯源为“创客”一词正名。语言这东西本身就是很personal的东西(比如我觉得“逗比”是个褒义词,而我爸却觉得它是个贬义词),而且是基于文化圈(比如北方的你觉得粽子应该是甜的,而南方的我觉得粽子本来就是咸的),并且是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比如我和我爷爷对“大保健”一词的理解就有天壤之别,哈哈,看完此文请给我打赏点节操)。况且我又不是一个创客,所以就更没啥立场做为“创客”下定义这件事了。其实我决定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昨天受了两个小小的刺激:第一个是昨天早上在一个创客教育群里看到几位老师在聊是否要坚持使用金属材质的创客套件,第二个是昨天中午我在朋友圈里提了一下我最近在做创客教育的课程设计,一个朋友评论问我设计的课程是不是针对想要创业的年轻人。在大家大谈创客教育时,我很想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说说我们在饱含满腔热血做创客教育时应该注意到的几个问题。我并非企图为大家定义创客教育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或用教育砖家的口吻装逼来指导大家应该怎样去做创客教育,我只是想跟大伙儿聊聊如果我们有所追求的话,我们在创客教育中可以做到哪些东西。

关于“创”

正在写这一段的时候,看到群里面的创客老师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探讨“创客”中“创”的含义。很有意思的讨论,可对于我来说,从英文到中文追根溯源究其本意到底是“创意”还是“创造”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必须要明白我希望赋予“创”这个字什么样的含义会直接影响到我的课程设计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比如我如果希望赋予“创”这个字“创意”的意思的话,那我会去反思我设计的教学活动能不能够有效地引导我的学生更换惯性思维、帮助他们孵化打破体制的真创意呢?我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让学生跟着我一步一步地去模仿,那我在自己的教学语言中有没有真正体现出我尊重学生的创意并要努力帮助他们将创意转变为现实呢?

同样,如果我想要赋予“创”字“创造”的含义,那我会进一步思考什么才能够称得上是创造呢?学生依照说明书或教学视频给出的步骤制作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火星探测车算得上创造吗?如果算得上的话,那我这节课和美术老师教的手工课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学生作品的炫酷程度不同吗?我在给学生们布置动手制作任务时,我使用的教学语言是否给了学生过多的限制或者任务定义得太过模糊以致于阻碍到学生们主动创造的积极性了呢?

除了“创意”和“创造”,我其实还希望能够赋予“创”字“创建”的含义。创建什么?创建联系。我在一步一步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我需要反思我给学生们设计的每一次动手创造的活动有没有能够真正帮助他们创建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他们对自己所处世界的好奇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探究式的关注?我需要清楚意识到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到底是采用了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还是采用了更符合学习认知规律的教学法——即用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创建他们在动手探索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重建或深化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呢?

关于“客”

大家在说“创客”时好像都会系统直接忽略掉“客”字的含义,可能是觉得“客”字仅指“做什么的人”,没啥特别深刻的意思吧。而钻牛角尖的我会很在意“客”的含义,因为在我心目中“人”虽只有两笔,却是一个很有深意的字。我会觉得只有把“人”这个字理解好,我们才可能做得好教育。说实话,如果你对科技比对“人”更感兴趣的话,你可能只适合当一个安静的创客,却很难成为一位优秀的创客教育者。我目前接触到的创客教育课程几乎全以科技产品为核心,什么3D打印机、乐高机器人、可视化编程、Makeblock、Arduino、、Raspberry Pi、LittleBits……所以一说到创客教育就给人特别高大上、高精尖的感觉,让人不禁心生向往。可我总感觉少了些什么。群里面大家分享的关于各个创客空间与创客教育机构的文章中都会附上很多炫酷的科技产品和智能玩具的图片,而我对这些好像一直都不太感冒,我反而会去追问玩这些炫酷科技产品的“人”在哪里,我会去关心这门创客教育课程中“人”在整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的思考到底体现在哪里,我会很想知道这节创客课有没有真正启发“人”去思考自己与科技、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关于“教育”

别以为创客教育听起来很潮就一定很科学很先进的样子。其实如果你不懂教育的话,你很有可能会把高大上的创客教育做成传统的授受主义instructionism。不相信吗?我这就打开我手边的《剑桥学习手册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Learning Sciences》翻到第一章,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授受主义的几大特点吧:
Knowledge is a collection of facts about the world and procedures for how to solve problems. Facts are statements like “The earth is tilted on its axis by 23.45 degrees”and procedures are step-by-step instructions like how to do multidigit addition by carrying to the next column.
The goal of schooling is to get these facts and procedures into the student’s head. People are considered to be educated when they possess a large collection of these facts and procedures.
Teachers know these facts and procedures, and their job is to transmit them to students.
Simpler facts and procedures should be learned first, followed by progressively more complex facts and procedures. The definitions of “simplicity” and “complexity”and the proper sequencing of material were determined either by teachers, by textbook authors, or by asking expert adult like mathematicians,scientists, or historians – not by studying how children actually learn.
The way to determine the success of schooling is to test students to see how many of these facts and procedures they have required.
逐条看过去,你是不是觉得每一条都很熟悉?你在你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的每一节课中是不是都能找到以上每一条的影子?

亲爱的你也许能够轻易说服得了你自己还有不懂教育的家长们你使用的培养体系是天下最完整、最科学的,但是你不一定能够说服得了我这种爱钻牛角尖的人。你告诉我说你的课程能够培养孩子深度思考的能力,但是我深知只有当学习者知道which situations to apply it in and exactly how to modify it for each new situation时,你所教的事实性或程序性知识才能称得上是有用的知识。你的课程设计中如果仅体现了老师需要教哪些知识点而没有一点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已掌握的先验知识的预判、没有任何让学生express their developing knowledge和reflectively analyze their state of knowledge的教学环节、没有给学生任何练习知识迁移的机会的话,你就真的很难说服我相信你是真懂如何培养孩子深度思考的能力了。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不甘心用新瓶装旧酒的方式来做创客教育的话,我想我们首先必须踏踏实实地学习支撑创客教育的constructionism建造主义学习理论(与Piaget的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区别)的深刻含义 – learning by actively constructing knowledge through the act of making something shareable.我们要清楚一点,其实创客教育中使用的教学具的基本属性是objects to think with.不论是所谓high-tech的金属套件还是low-tech的塑料或木质套件,我们使用这些教学具的动机应该是希望其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学习者的思考,而不应以求利用它们来提高自己教育的逼格。我接下来要说的这句话可能会得罪不少业界人士,但我还是要说:教育的逼格是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的。如果教学细节没有做到位,即使你使用再高大上的教学具或从常青藤名校引进再赫赫有名的课程体系,你所做的教育的本质在我看来还是很low.我说这些并非企图否定你所做的一切努力,我只是期待你在教育上能有更高的追求,因为我相信你如果看准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你一定能把创客教育做得更好,你的努力会让更多的孩子——这个世界的未来——受益。当然,如果你考虑的priority是如何能够吸引更多家长和校方的眼球和尽快抢占市场的话,那你确实应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把产品设计得更加炫酷上面,赶紧别再浪费时间听我在这里胡言乱语了!

今天在读Invent To Learn: Making, Tinkering, and Engineering in the Classroom一书时读到美国教育家Angelo Patri在一个世纪前曾说的一句话“Playrooms and games, animals and plants, wood and nails must take their place side-by-side with books and words.”这句话让我回想起前几天群里面老师们关于创客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之间对立性的讨论。和Angelo Patri一样,我也认为wood and nails和books and words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们应该是stand side by side的好基友.我了解到现在有不少创客教育培训机构已经成功打入体制内学校为学生们提供机器人、可视化编程等拓展课程,很为他们感到开心。但我还是觉得如果学校真的有心改革,仅仅做拓展课程是不够的。就像我之前一直在强调的,支撑创客教育的学习认知理论是constructionism——即通过动手制作可分享的作品来学习,这种学习理念应该被积极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比如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可视化编程解决某个数学应用题,或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或利用指定创客套件阐释某个物理原理……目前体制内教育在知识的呈现方式representation、学生的参与方式engagement以及学习效果评价方式assessment几个方面都太单一,一直受人诟病。与其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和体制内教育争夺孩子们的时间,我们不如多花点精力思考如何能够利用我们擅长的making and tinkering帮助完善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如果我们梦想推动更深入的教育创新,我们不仅要把信息技术老师培养成为创客教育者,我们还要想办法去影响文化课老师甚至学校领导,努力把他们也忽悠成为创客教育者,因为想要培养大量的change-makers需要真正的教育创新,而真正的教育创新需要更多的educator change-makers.

创客教育不应该被狭隘地理解为一门技术教育或学科教育。虽然很多人会把创客教育同科技教育混为一谈,但我们这些真正想把创客教育做好的人心里必须清楚科技教育不应该被视作创客教育的终极目标。创客是一种learning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shareable artifacts的学习理念,创客是一种enjoy sharing and problem-solving and invitation to play的生活方式,创客是一种对生活充满超出常人的好奇和对细节有着探究式的关注的人生。我们选择做创客教育不应只是因为总理最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们选择做创客教育是因为我们真的相信Children should engage in tinkering and making because they are powerful ways to learn.我们选择做创客教育是因为我们希望我们的教育可以让学生站在新的点上看见无限的可能,并能够在无限可能的点上看见最好的可能。

啰嗦了四千多字,很开心你们能耐心看到这里。最后就落俗地引用Invent to Learn一书第三章的结尾来结束此文吧,希望你们能够明白在你们大谈创客教育时,我到底在想些什么。
For those of us who want to change education, the hard work is in our own minds, bringing ourselves to enter intellectual domains we never thought existed. The deepest problem for us is not technology, nor teaching, nor school bureaucracies – it’s the limits of our own thinking.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有机会找一间教室坐下来好好聊聊,我们会为彼此加油,为了我们共同的教育梦想,为了我们都热爱的孩子们,We will take all the courage with us to jump out of our comfort zones and stretch the limits of our own thinking.
有你们同行,真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创客探索 » 当你们在大谈创客教育时,娜娜老师到底在想些什么

分享到:更多 ()

吐槽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