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晓玲 北京报道
5月27日,一场主题为“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巡展(郑州)暨科技素养与创客教育”的论坛在郑州举办。
类似的活动在近两年并不少见。自从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后,创客一词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创客教育”也迅速在广大中小学“走红”。
“但目前国内的创客教育存在很大的误区。很多人以为创客教育一定要跟3D打印、跟机器人、跟各种‘高大上’的设备挂钩,这是很大的误解。”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说,这也是他们举办这场论坛的原因之一,大家应该走出误区,让创客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
创客教育目前的发展情况如何?在实践者眼中,它具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会形成“非高大上不可”这一误区?
新领域中的“老兵”
因收到李克强总理的回信,李寅在一夜之间“火”起来了。
2015年3月,时任清华创客教育实验室、青橙创客教育负责人的李寅,和其他几位同学代表清华创客给总理写信。五四青年节这天,他们收到总理的回信,信中勉励大学生创客们“不断丰富创客文化,把创客种子在更大范围播撒开来”。
青橙创客教育是一家专注于青少年创客教育的整合服务平台,通过设计思维的教学理念与智能硬件教具套装相结合,为青少年提供全面独特的“learning by doing”培训课程。
创办时,创客教育在国内还是个陌生的词汇。可以说,青橙创客教育是这片新领域上的“老兵”。
在此之前,李寅是一名跨学科创新实践者。2012年就读清华美院读交叉设计学科硕士后,李寅创办了designow 工作坊,这是清华第一个创客活动平台。大家可以在这里分享设计想法,组成团队实现项目。后来,工作坊逐渐转为清华大学创客教育实验室。2014年10月,李寅创办了青橙创客教育。
之所以成立青橙创客教育,李寅称,基于过去的实践,这时的他对创客教育已有一定的理解。另外,实验室更多是偏向学术层面的追求,而青橙这一平台可以把实验室里,有价值的项目经验价值转换为教育设计项目去推进和实现,这也是出于“产学研一体”的考虑。
“青橙最大的特点在于专注课程,教具在青橙的课程里,是个模块而不是核心。”李寅说。
2015年,在青橙创客教育往前走的同时,国内的创客教育市场逐渐变得热闹起来。这两年,李寅所面对的难题,也是很多创客教育实践者需要破解的。
李寅表示,创业中遇到人才、资金、管理的问题属于创业标配。对青橙来说,最难的是如何探索这个新兴教育服务产业的商业模式。“这里面存在太多的弯路。如何找到目标用户的需求、把产品服务体验做好是最难的,一旦突破、顺其自然。”
这两年,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支持下,创客教育在创意、创新、创业层面都有迅猛发展。创客相关内容在制造产业和教育产业发展得非常快速。政府、学校、机构、组织各种载体都在产生化学反应。
创客教育强调“做中学”
创客教育的主旨是在教育活动中融入创客的精神和内涵,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将学习者培养成为有创客精神的人。
创客教育通常以STEAM活动为载体,即融合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艺术/人文(Arts)和数学(Mathematics)等学科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它强调学生在项目和问题引领下,运用多学科知识创新地解决真实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创客教育也是科学教育或科技教育的一种形式。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魏锐是一名致力于推动在中学化学课堂中实施实验探究教学的研究者。在上述论坛上,他展示了自己所进行的“中学化学实验盒”项目,项目意在改善学生很少有机会亲自动手做实验的问题。
国内的中学受限于班数多、班额大,实验室不足、实验教师缺乏等问题,学生很少有机会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由此也大大制约了实验探究教学的实施。因此,按实验活动配置的微型化学实验盒,能使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常态化,学生在普通教室也能进行化学实验。
在魏锐看来,他的这个项目并不属于公众普遍认为的以信息技术、3D打印、机器人等为主体的创客项目,但是在许多活动中都融入了创客的元素。
他认为,创客教育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鼓励学生“动手做”,这与近十几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倡导的科学探究是一致的。第二,鼓励学生完成一件作品,这与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有些不同。第三,是鼓励设定综合项目,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项目来实施跨学科学习,发展学生的STEAM素养。第四,就是开放性与创新性。往往不设定标准答案,而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创作出个性化的科技作品。第五,鼓励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分享展示,从而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都得到发展。
这五个方面,单看其中的某一个,都非创客教育所独有,但创客教育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将这些理念整体融入创客活动中,并积极倡导、宣传、践行这些理念,对于推动教育进步意义深远。
在魏锐看来,好的创客项目应该要让学生有切切实实的发展,而不是做一个好玩的、炫酷的作品,点到为止。有些项目缺少分析和拆解,稀里糊涂就搭完了,但学生并不理解作品的原理是什么,也不能清晰理解任务完成背后的思维方法是什么。如此一来,如果没有指导,学生未必能完成同样的作品,更谈不上能力的迁移。
师资是最大的难题
基于创客教育的特点,创客教师不仅需要懂得学科知识,还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鼓励他们将脑海中的创意付诸行动,转变成实际可用的产品。因此师资成了创客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
在探索化解教育创新师资难题的路径上,广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罗星凯至少已经坚持了20年之久。而直到2009年前后,他和他的团队才摸索出“兴华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对此,罗星凯直言“有了一种看到希望的感觉”。
从“动力”问题着手,罗星凯教授解决了创新型师资培养问题。
在实践中,罗教授发现,尚未入职的教师,虽然教学经验相对不足,但工作的动力,特别是承担教育创新工作的动力完全可能比有经验的教师更强,培养创新型师资应该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要包容年轻人教学经验的不足,让他们在创新实践中加速成长。
为此,罗星凯创办的桂林兴华科学教育研究院,正协同包括广西师范大学在内的多所师范院校为有志于科技教育创新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高质量的培训课程,他们举办的“兴华创新实践师资班”迄今已举办过7期,培养了一大批能承担中小学科技类课程创新实施的师资人才。
“非‘高大上’不可”的误区
创客很“热”,但不管是社会、企业还是学校,都对创客教育存在一些误解。刘坚教授指出,很多人以为创客教育一定要跟3D打印、跟机器人、跟各种“高大上”的设备挂钩,其实这是很大的误区。
“创客教育其实非常简单,通俗来说,它就是把人的创意变成现实。而高科技产品只是一个工具,帮助创意更好实现而已。”刘坚说,创客最早起源于美国高等学府,加之媒体对创客的宣传报道,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创客教育必须跟高科技设备挂钩。
另外,单独提供课程解决方案不容易实现盈利,企业追求利润,于是将创客教育与高科技设备进行挂钩,例如将3D打印机与创客教育捆绑起来。这也造成了目前设备提供商多、真正有教育内涵的产品和服务少的局面。
因此,有学者建议,企业要与教育专业力量合作,开发出有品质的教育课程;之后要通过在学校中的实验,借助学校和优秀教师的力量不断完善课程、完善服务,这是企业项目走向成功的捷径。
另外,一些学校一味追求“高大上”,引进价格不菲的3D打印、豪华实验室。事实上。这些做法和创客教育的精神实质更是不相关。
李寅认为,从教育的角度讲,从3000元到几万元的3D打印设备都可以满足学校和教师的需要。他建议学校不要被教育产品的硬件提供商绑架,一定要从学校的实际需求出发,寻找到适合的产品。中西部地区学校也可以开发出自己的创客教育课程。
在刘坚教授看来,创科教育其实可以被视为非常普通的一件事情,只是借助技术让人们走得更好、更远而已。但是创客教育要有教育内涵,要和课程挂钩,而不仅仅是创客教室和设备而已。
好的创客教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它是否适合绝大多数学生——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创客教育项目有几个特点:设备简单、尽快上手。如果项目有资金、地域方面的局限,只是满足于少数人,而不适应大多数人,那就不是好的创客教育。刘坚说道。(编辑 李二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创客探索 » 21世纪经济报道问诊中国创客教育:现状、挑战与误区